我院开展“触摸历史的温度 感悟生命的重量”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一块沉默的“纤夫石”,一道道深嵌的纤痕,是川江船工在激流险滩中与自然抗争的生命印记;一件斑驳的巾帼铁衣,是秦良玉在烽火岁月中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国大义的铮铮铁骨。11月1日,学院生命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蒲公英爱心社”带领同学们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壮丽三峡”的文明长廊中,开展了一场以“坚韧尚义 负重自强”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实践课,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育人,在跨越时空的相遇中,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韧性、责任与价值。

不同于课堂中静态的知识传授,这次博物馆之行是一次“可触摸的生命对话”。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驻足于“纤夫石”前,凝视着石头上被纤绳磨出的深深痕迹,仿佛能听到江水咆哮、号子震天,看到一个个躬身前行的生命,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这不只是一件文物,这是无数平凡生命用血肉之躯书写的生存史诗,”一位同学动情地说,“它让我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负重自强’,每一个努力活着、奋力前行的人,都值得尊敬。”在秦良玉的甲胄前,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性别的生命力量。讲解员娓娓道来这位明代女将保家卫国的壮举,她那“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担当,让同学们对“生命的广度”有了新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其承载的信念与选择。

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更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它让同学们认识到,生命教育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它就蕴藏在每一段负重前行的历史里,闪耀在每一个为理想而拼搏的生命中。通过近距离接触承载着先辈生命故事的历史实物,学生们不仅系统了解了三峡地区的文明发展史,更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社会责任与个人成长的深度思考。学院通过这种“行走的课堂”,希望引导学生在感悟历史厚重、体会生命坚韧的基础上,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对社会治理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撰稿:陈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