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市委书记袁家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主动服务融入“两大定位”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教育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全力打造西部基础教育高地、全国职业教育重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样板、内陆地区教育开放合作范例,扎实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更大作为。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市政协主席程丽华,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市委副书记李明清,市委常委,有关市级领导出席。
大会期间,市教委、市科技局、沙坪坝区、丰都县、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长安汽车公司等八家单位,分别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构建校家社协同大教育格局、加快“双一流”建设、服务支撑重庆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主题作了交流发言。现将经验材料予以汇编。
突出“三个坚持” 深化产教融合
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近年来,学校坚决贯彻、一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产定教、产教融合、以教助产,为重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专业人才支撑。
一、坚持以产定教,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紧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打造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一是围绕产业设专业。在办好民政社工、健康养老等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主动对接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服务加速专业调整和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达93%。二是紧扣产业配资源。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进园区、进区县、进企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双向奔赴,投入2170万元建成华为ICT学院,投入1710万元建成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争取财政专项资金6250万元建成重庆市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三是紧跟产业改教法。汇集多方资源联合打造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实践基地,参照工作场景建设658个教学场景,产教共建专业比例超70%。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枚、银牌2枚。
二、坚持产教融合,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内驱力
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大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一是创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成立重庆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实现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实体化运行,承建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被立项为市级“揭榜挂帅”项目,获180万财政资金支持。二是支持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组建西部大健康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泛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1项,立项第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三是大力推动“职教出海”。紧紧围绕做实“两大定位”,发力“携企同行”,助力“渝企出海”,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老泰“三国三园”合作等,建设“熊猫学院”等国际合作平台12个,联合长安民生物流等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培训1万余人次。
三、坚持以教助产,不断增强服务发展贡献度
以主动姿态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城乡、产业发展,在服务发展中催生成果,在良性互动中提升竞争力。一是融入区域发展。积极响应“加快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牵头筹建国际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跨区域组织,打造商贸流通领域人才数据中心,形成地厅级以上资政成果118项。近5年输送毕业生26000余名,成渝本土就业占比83.79%。二是融入城乡发展。坚持“为城市树人、为民生赋能”,成立乡村振兴劳务品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发《开州金厨》等地方标准7项,服务带动农户稳岗就业,年均60%以上毕业生扎根城乡社区、服务基层治理。三是融入产业发展。抢抓“银发经济”发展机遇,建设智慧康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研发出国内首创经络穴位人体模型精确定位系统,创新“标准引领、数字赋能、智慧提升”养老职业教育模式,建成国家级“双高”A类专业群,近5年获专利92项、转让23项,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下一步,学校将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把服务发展作为最高追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持续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积极培养重庆现代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