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思政课·善渝用之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作者:党委宣传网工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审核发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发布者:党委宣传网工部发布时间:2021-07-02浏览次数:841

【编者按】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持续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庆各高校努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路径和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事情讲得有意思,切实提高思政育人水平。

“重庆高校思政工作者”近日推出“大思政课·善渝用之”专栏,重点展示重庆高校形式内容新颖、育人效果显著的特色思政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思政课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改革创新  铸魂育人

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党建引领、思政铸魂,着力建强马院,切实办好思政课,践行初心使命,立德树人成效明显。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获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师队伍建设成果获2017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50余人次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等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2019年12月,学校马院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校示范马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验收;马院直属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10月,时任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同志到校调研时给予评价“党委高度重视、队伍配齐建强、改革创新有力,马院建设富有成效”。

一、坚持精准保障,筑牢建设基石

党委领导组织有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工作,重要工作党委书记亲自推动、重大难题亲自协调、重要活动亲自参加。学校设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出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校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等8个文件,构建思政课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优先支持重点建设。2016年4月,学校在全市高职院校中率先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将马院作为二级学院“第一学院”。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重大人事政策优先倾斜。2019年马院被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确定为全市高职院校唯一的市级重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

切实保障经费资源。严格落实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参照本科院校生均40元标准每年按在校生总人数划拨,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同时建立经费逐年增长机制,根据工作需要“上不封顶”。从2019年起,按照人均2000元/月的标准发放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

二、坚持精育队伍,厚植铸魂底色

强化引育保质量。近三年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形式引进专任教师24人,目前思政课专任教师为45人。严把思政课教师教学入口关,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要求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不上课,集中进行为期4个月的脱产培训,帮助新进教师“站得稳”讲台。目前,马院团队已经形成“立德、笃学、求是、引领”的浓烈氛围。

健全机制提水平。搭建校外名师面对面交流、校内导师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肩并肩成长三大平台,组建教改示范、科研创新、实践育人三个团队,实现高职称教师有压力、年轻教师有动力、团队有活力。建立岗位退出机制,凡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不合格的,或教学评价连续两年排后10%的教师,及时调离思政课教学岗位。

突出育人显示范。从2013年起,逐步探索形成思政课教师联系一个二级学院、一个专业、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宿舍的“四联系”制度,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党建工作者的融合,思政课平时成绩20%由辅导员核定,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学业成绩与学生入党考察教育挂钩,使思政课教师育人引领作用得到了有力彰显。

三、坚持精心教改,提升育人实效

课堂教学“项目化专题化”。持续10年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专题”式教学改革。改革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思政理论实践“网络化”。2011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单列实践教学课程2学分36学时,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研发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均实现全覆盖,使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载体丰富化和有效化。

形势政策线上线下“联动化”。自主开发形势政策网络学习平台,落实领导干部作形势政策报告、思政课教师主讲形势政策专题制度,打造了“线上+线下”学习圈。

核心课程资源库“多样化”。依托“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载体,集成《基础》《概论》的教学标准、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音视频等多样的学习资源8000余个,受益师生25000余人次。

新媒体平台学习“内涵化”。建设运维“爱尚思政课”微信公众号,由思政课教师负责指导、优秀学生参与管理,每周定期推出“百年党史”“讲习时间”“思政空间”“声动红岩”等原创栏目,及时推送最新时事热文,引导学生多方面关注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四、坚持精设课堂,增强课程活力

“1+1”课堂让思政课“新”起来。邀请知名校友、扶贫干部、行业企业优秀人士、优秀模范人物等走进思政课堂,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探索思政课教师讲理论、先进典型人物谈实践的有效性教学。

移动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将传统的思政课堂搬到革命纪念馆、企事业单位、田间地头等场所,将理论、经验、实践有机结合,共同上好“大思政课”。

联动课堂让思政课“融”起来。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机制,利用学生公寓党建育人工作站、“课程思政”研讨交流坊等平台,探索专业课教师讲专业、思政课教师谈信仰的协同课堂模式。

展示课堂让思政课“动”起来。每年举办“爱尚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政微课、思政微电影、思政情景剧、思政微宣讲、思政微故事系列化的“展示课堂”,近三年各层面活动参与学生15000余人次。

下一步,学校将以“双高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马院建设、思政课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按照系统集成总体思路,努力打造高职领域的全国一流马院、一流思政课程、一流课程思政。具体路径为:一是夯实基础,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培养选树拔尖和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整合资源,开好以“四史”教育为重点的选择性必修课,逐步构建思政课课程群,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科研的“所见即所得、所思即所得”。三是再造平台,利用人工智能、3D技术、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集“教学、展示、体验、宣传、研究”一体化的智慧马院、数字马院、人文马院、共享马院。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m4yirvqVALDSiLHeDkQ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