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推动非遗传承“青春化”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审核发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发布者:党委宣传网工部发布时间:2025-07-02浏览次数:89

“拉坯时手指要像春风抚柳,刻花刀落要似蜻蜓点水……”近日,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的创新现场——一堂打破空间界限、融通理论与实践的“非遗文化”思政课正在生动上演。在重庆荣昌耘砚阁陶艺工作室,国家级非遗荣昌陶传承人吕继承的手指在飞转的陶轮上轻盈舞动,湿润的陶泥渐成器形。他的“学生”不仅是现场围坐的20余名青年学子,更有屏幕另一端数千名在线观众。

空间跨界:活化“大思政课”育人场域

传统思政课堂常囿于教室的“三尺讲台”与“一方黑板”,理论阐释与现实感知易存隔阂。“明亮的对话”课堂不断创新,将课堂搬到国家级非遗荣昌陶的制作现场——耘砚阁陶艺工作室。陶土气息取代了粉笔灰,辘轳转动的韵律替代了板书的沙沙声。思政课教师汪浩博士从“黑板前的理论阐释者”化身为“陶轮旁的实践解读者”,我校20余名热爱非遗文化的学子则沉浸于指尖与陶泥的对话中——从触摸湿润陶土到尝试驾驭飞转的辘轳拉坯成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真知。这一空间转换,打破了“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构建起“在做中学、在学中悟”的立体育人场域。

内容跃升:解码非遗传承“智慧密码”

课堂摒弃单纯理论说教,以“活”的荣昌陶文化遗产为载体,实现教学内容从“文本”到“传承”的质变飞跃。荣昌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钟崇鹤以历史长卷为引,细述荣昌陶自唐乾元元年置县以来的千年脉络。他指着展柜中“红如枣、薄如纸”的陶艺精品深情阐释:“这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论述,他特别强调荣昌陶选泥、晒泥、碾泥等工序的严谨性,指出每一步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激励青年学子读懂文化密码,将个人理想融入文化复兴伟业。随后,课堂嘉宾文化与旅游学院组织专员张毓威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他说到:“转换空间将国家级非遗荣昌陶传承人技能工作室作为思政政治教育的场所,正是要让青年学子在劳动创造中感知文化根脉,文化力量,把文化自信内化为品格力量。”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继承的现场演示,为课堂注入温度与深度。陶轮飞转间,指尖轻拢慢捻,陶泥渐成器形;刻花刀游走,薄坯之上细密花纹绽放。这位“行走的非遗活化石”,一边展示数十年功力凝练的“薄坯刻花”绝技,一边讲述揉泥、拉坯、雕刻等繁复工序背后的匠人智慧与心血。他分享非遗创业的务实建议,其核心信念是“唯有真正热爱,方可抵御岁月漫长”朴素而灼热;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纯粹坚守,深深触动了线上线下青年学子,引发对“快节奏时代青年如何担当非遗守护者与创新者”的思考。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务工作专业学生何雨芹深受触动:“这堂课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暑假我要参加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去武隆仙女山推广旅游文化,讲好重庆本土故事。”她的话,道出了青年学子们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同心声。

形式革新:融媒体赋能青春“对话”

“刻花刀角度怎么掌握?”“年轻人学非遗难在哪?”直播镜头前,学生问题实时抛向传承人;弹幕里,“原来非遗这么酷!”“求教程链接”不断刷屏。这场“陶坊里的思政课”,通过哔哩哔哩、抖音、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同步直播。“要讲好思政课、传好非遗文化,必须契合青年的认知规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课堂团队介绍,此次采用“多机位跟拍+实时弹幕互动+短视频切片传播”模式,精准捕捉拉坯时陶泥的微妙流动、刻花刀游走的惊险瞬间,放大呈现。课后剪辑的“非遗小课堂”短视频将在哔哩哔哩、抖音等社交平台推出,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姿态触达年轻群体。

据悉,这堂开设在耘砚阁的特殊思政课是“明亮的对话”融媒体开播第5年的第五季第5集,“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的探索,远不止于一场陶坊实践。课堂将持续深化“非遗文化+思政”品牌建设,系统打造系列课程,计划联动巴渝及全国更多非遗项目,带领学子走进传承现场;同时鼓励学生运用短视频创作、直播互动、文创设计等“青春语态”,让更多非遗文化“活”在当下,“火”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