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3日至6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学院组织3名教师、8名学生组成“鸣玉青锋”实践团,赴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智慧物流进乡村、绿色通道助振兴”为主题,将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沃土,在街头里巷、田间地头、乡村课堂中谱写了一场知行合一、双向赋能的青春实践。
行走在街头里巷,感知国情社情,问诊乡村发展
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位于南川区北,依托向家沟“稻香渔歌”乡村振兴示范长廊,举办插秧节、五彩繁花季等活动,打造集美食餐饮、生态观光、民宿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极。
实践团抵达鸣玉镇后,首先受到该镇基层干部、商学院校友漆姗的热情接待。“鸣玉镇虽有“稻香渔歌”示范长廊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但受限于山区地形,亟需改善物流现状,解决农产品外销与村民生活物资流通难点。”漆姗介绍道。
通过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聚焦当地物流难点,穿行于街巷村落开展问卷调查和入户调研,细致记录农产品运输路线、成本、损耗率及配送周期等关键数据,重点剖析“生鲜出山难”“农资进村慢”等核心痛点。结合专业所学,分析痛点成因,并创造性提出“错峰运输调度”等针对性解决方案,强调优化物流网络、降低成本是激活当地经济的关键钥匙,为鸣玉镇发展注入了专业的思考动能。
行走在田间地头,感受劳动之美,直播赋能增收
实践团成员来到鸣玉镇田间地头,考察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模式——“稻香渔米”鱼稻共生系统,亲眼见证了鱼稻和谐共生的场景,深刻理解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智慧与发展潜力。在桑叶采摘基地,同学们顶着烈日,在陡峭的山坡上与农户们一起艰辛劳作。
随后,实践团来到鸣玉镇优势蚕桑养殖基地,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幼蚕饲养、温湿度调控及蚕茧采收等全流程技术。通过实地观摩和与养殖人员深入交流,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积极思考优化销售物流流程,为蚕桑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知识转化为行动力,实践团成员化身“乡村推荐官”开展助农直播。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直播平台热情推介鸣玉镇特色生态农产品“稻香渔米”,生动讲述“鱼稻共生”生态故事,展示蚕桑匠心工艺。直播中,成员们通过互动问答等方式与观众实时交流,累计观看量超1400人次,收获大量点赞与好评,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行走在乡村课堂,智启物流未来,童趣践行绿色
实践团将知识课堂搬到乡村一线。在鸣玉镇政府,他们举办“智启物流新篇 童趣探索同行”宣讲活动,向村民和儿童介绍无人机配送、智能分拣、绿色物流、数字化工具及冷链技术等前沿科技如何赋能乡村物流发展,点燃乡村拥抱智慧未来的火种。
同时,精心设计“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童趣探索同行”实践课。通过图文、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生动普及知识,并设计“垃圾回家”模拟分类、环保抢答、创意手作等趣味游戏。孩子们在欢乐氛围中掌握分类技巧,争当“环保小卫士”,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幼小心灵生根发芽,有效带动家庭践行绿色理念。
多年来,商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是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更是一堂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实践团师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破解难题,用热情播撒希望,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服务基层与自我成长的双向赋能,让“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撰稿:向爱华 邹青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