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团队赴丰都县栗子乡联合村开展“乡村思政课”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审核发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发布者:党委宣传网工部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次数:78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9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团队赴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联合村开展了主题为“民心之所向江山之所往”的思政实践课。本次活动将民生调研、融媒体直播与剧本杀情境体验有机融合,打造了一堂兼具理论深度、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的“乡村思政课”。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底数

扎实调研打牢思政实践根基

9月1日,“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团队抵达联合村后,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任驻村第一书记程利滨的引导下,“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首先旁听了联合村村委会组织的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暨贫困户动态监测工作部署会议。课堂团队师生通过现场观察,深切体会到基层党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细致安排与务实作风,例如会议时间避开农忙、地点选择贴近村民、议题设置切合实际需求等,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党建+”模式在基层的实际运作。

随后,团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及驻村干部举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晏登荣主持。栗子乡党委宣传委员兼联合村包村领导黄仕海、栗子乡联合村驻村第一书记程利滨出席会议。程利滨在开场中首先对“明亮的对话”团队表示欢迎,并强调本次实践教学旨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既帮助青年学子在乡土中受教育、长才干,也为联合村振兴发展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他表示,自己作为校地合作的桥梁,将全力协助此次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接着,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晏登荣系统汇报了本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创新、“邻栗小院”模式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等具体实践与阶段性成效。栗子乡党委宣传委员兼联合村包村领导黄仕海从乡镇层面介绍了栗子乡在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的总体布局与政策支持。

师生代表围绕“邻栗小院”运作机制、乡村产业可持续路径等现实议题,同与会干部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座谈会不仅为后续田野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问题导向,也真正体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理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基层案例。

在后续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深入村社一线开展结构化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在村卫生室,师生了解了乡村医生田刚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事迹,调研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实际状况与现实挑战;在猕猴桃种植基地,师生走访种植大户冉劲松,听取其创业历程,探讨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带动机制;在“晨婷农家乐”,团队与返乡创业青年蒲昌权交流,了解其借助电商平台推广服务、拓展销售的创新实践;团队成员还重点访问村内老年群体,通过“幸福乡村健康生活”问卷调查,系统了解其在养老、医疗、文化服务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许多老年村民在访谈中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嘱托同学们“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帮帮农村。”

这场覆盖多群体、多场景的深度调研,不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更让师生真正“沉下去”,感知中国乡村的真实脉搏。有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更有底气。这一次,思政课不再只是书本里的理论,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

云端对话一线,直播传递心声

融媒体技术赋能思政课堂

9月2日晚,“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第五季第6集在联合村基层治理的特色阵地——邻栗小院顺利开讲。本集课堂以“民心之所向,江山之所往”为主题,由栗子乡联合村驻村第一书记程利滨主持,特邀栗子乡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晏登荣联合作为主讲嘉宾,与青年学子、村民代表围坐交流。

两位基层书记结合连日调研中的典型案例,生动阐述了联合村在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果。学生代表何雨芹、邓志豪分享了调研心得与感悟,并就“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数字治理在乡村的应用”等议题与嘉宾及村民展开讨论。村民孙大爷在互动环节提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的力量”,呼吁更多青年返乡建设家园。本次课堂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及校园融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实现“小现场”联动“大课堂”,让联合村的故事走出大山、触达更广泛的群体。

本集融媒体思政课不仅是一次理论宣讲,更是一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育人与舆论引导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充分体现“移动课堂、云端对话、全域传播”的现代教育理念。

角色扮演“破题”,民生议题“走心”

“人民至上”剧本杀创新思政育人场景

作为本次实践教学的重要创新与亮点环节,团队于9月2日晚在联合村村委会成功组织开展了一场以“人民至上”为主题、以乡村治理真实情境为蓝本的剧本杀沉浸式教学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叙事脚本、角色设定和推演机制,将理论宣讲转化为动态参与、深度体验的价值认同过程,真正实现了“理念情境化、认知体验化、教育生活化”。

活动剧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方案”为核心议题,聚焦资源有限性与需求多样化的现实矛盾,设定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代表、产业带头人、乡贤、老年群众、返乡青年等多类角色。学生与村民交叉组队,完全代入身份立场,依据角色诉求展开观点陈述、民主协商与集体决策。

在推演过程中,参与者不仅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更在实践中理解了“人民至上”原则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份倾听、每一次妥协和每一个谋求最大共识的努力之中。参与扮演的学生感慨:“真正站在决策位置才意识到,人民至上不是选边站队,而是要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迫切需求”;多位参与村民也表示,“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体会到政策制定的不易,也更愿意主动参与村庄事务”。

“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团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共情,有效打通了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之间的关键路径,使“人民至上”从政治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讨论、可践行的行为准则,真正实现了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活动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搭建了新型沟通平台,体现出团队在载体创新、机制设计与育人实效上的深入思考和成功实践。

本次丰都县栗子乡联合村之行不仅是“明亮的对话”融媒体课堂团队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缩影,更是其持续推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与传播创新的集中体现。未来,“明亮的对话”团队将继续秉持“以创新回应时代、以对话启迪思想、以技术赋能教育”的宗旨,进一步拓展思政育人的边界与深度,打造更多融理论深度、实践热度和科技亮度于一体的优质课堂,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团队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