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我校“红色民政·民生中国”大思政课系列活动第二期“红岩下的守望·民政的红色基因”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参与学生通过创新的小组任务制,在这片革命圣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思政实践教学。

本场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老师张燕霞主持,活动伊始,五支小队分别领取了记载着特殊使命的任务卡,为这场特殊的思政课定下了基调。接下来,五个小组分别围绕舆论动员、国际统战、社会救助、隐蔽护航、后勤保障五个维度展开探寻之旅,深度探索红色民政故事,感悟为民初心。



“舆论动员组”的同学们首先奔赴《新华日报》展陈区。在泛黄的报纸前,他们仔细研读报道,分析其中的动员策略。组长谢彬彬分享时谈道:“这些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为民请命的呐喊,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舆论工作在社会动员中的重要作用。”“国际统战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专题展区找到了一位曾为根据地提供医疗援助的国际友人爱泼斯坦,并分享了他的事迹。在分享中,组长刘小溢谈道:“国际友人将中国的民生实践、社会发展真实传递给国际社会,吸引更多海外人士理解和支持中国,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国际力量,增强了统一战线的包容性与凝聚力。”“社会救助组”的探索格外动人心弦。在难童救济展板前,同学们被革命先辈保护下一代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小组代表张成会精心分享了赵君陶六年如一日坚守保育岗位,同时秘密坚守党的组织建设的故事,体现了其对职责与信仰的双重坚守。“隐蔽护航组”聚焦革命战争年代的隐秘战线,参观并分享了以沈安娜、黎强、阎宝航为代表的隐蔽战士,深入敌人心脏,运用他们的智慧、勇气与忠诚,于危机四伏中传递关键情报,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筑牢“无形的防线”的事迹。在分享中,小组成员纷纷谈到,这项任务让他们对党的群众工作有了全新认识。“后勤保障组”则专注于研究红岩村的内部保障体系。他们聚焦红岩村的“民生工程”,参观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等相关展陈,重点了解了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保障民生与革命经费开展的三项核心工作,即开荒种地、兴办合作社和开展地下经济工作。组员赵璐楠分享时谈道:“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南方局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障民生、维系斗志,其‘以人为本’理念延续至今。作为大学生,需传承红岩精神,发扬自力更生、勇于担当的品质。”

最后,指导老师刘世凤在点评时指出,从社会动员到社会保障,从隐蔽保护到民生外交,这些都是我们党践行“为民爱民”初心的具体表现,五个小组就像五块拼图,共同拼出了红色民政的初心图景,同学们要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思考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做好民政工作。
这场历时两小时的沉浸式思政课,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和精心的任务设计,让大学生们在革命旧址中探寻历史,在实践探索中感悟真理。活动不仅创新了思政教育的形式,更让红色民政的基因深深植根于青年学子的心中。

据悉,“红色民政·民生中国”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将继续深入展开,带领更多大学生在实践中学思践悟,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撰稿:刘世凤)

